佛教中僧人的晚餐为何称为药石

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log.csdn.net/abc123_____abc/article/details/120309859
饮食,是生物维系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尘劳奔忙,最低限度的目标便是求得衣食温饱,如果能吃饱穿暖后,最好还能吃得好,穿出地位;对出家僧人而言,要能专心办道,首先也是必须安顿色身,但佛陀教导比丘将食物视为“药”,只是以食物治疗饥病,滋养色身,长养慧命,不可恣意贪食。药石又叫「药食」,原本是禅宗用来称晚间所吃的稀饭。「黄檗清规」说:「药石,晚食也。」因为一般的修禅者都是「过午不食」(一天只吃早上、中午两餐),而故意把晚餐称做「药石」,意思是说:吃它是为了治病、疗饥的缘故。饮食是一种「食补」─可使人身体健康。晚餐既可治病疗饥,称它叫「药石」(药食),在意义上,自然十分接近。我们是欲界众生,「食欲」是其中的一天需求。事实上,不论在家出家都不可能人人做到过午不食。佛家为了对治人类在饮食方面的「欲深溪壑」(像深谷一般),所以把晚餐称做「药石」,正有警惕我们要克制之意。人不能不吃饭,否则活不下去,又如何能弘法利生?但是一般人把晚餐当做「正餐」,所以经常大吃特吃一顿,早已超越「药石」或养生的目的,纯粹是贪图口欲。有人更是出尽怪招,突发奇想:吃猴腊、烹蛇胆、炖态掌……上天下地,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搜罗殆尽。佛家称晚餐叫药石,正好可以提醒世人:不要吃太饱,也不要杀太多。否则造太多的杀业,后患无穷;而营养过剩,也会百病丛生。佛制僧人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中唐以前中国僧人皆严格持午,渐渐地,也如同乞食一般,经过时空的演变、适应而被放弃了。因为中国地理的南北幅员广阔,加上僧人的自耕自食,劳动量大,僧人终于放弃传统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称「药石」,药石皆吃粥,也称「晚粥」。而禅堂禅七期间,整日皆有活动,打坐、跑香交替用功,体力耗损甚钜,所以一日用餐达四、五次,除早粥、午饭外,下午吃午粥(点心粥),晚上八点还吃一餐,也是吃粥或馒头,称为「放参」。另外,还有出外求法的行脚僧,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因缘下,吃饭时间和食物没有保障,不受过午不食的限制,可以说什么时候得到食物,就什么时候吃,不过,当他们到禅堂挂单时,就必须随众,百丈清规附旦过堂规中,就针对云水僧这么规定:“一近午到,午饭随众;近晚到,晚粥随众;时过始到,补吃;晚到一宿,次日午饭即行。”中国僧人既不能严持过午不食戒,须用何种心态用药石呢?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沙弥律仪要略》提到“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吃药要遵照医生的指示,不能多吃,也不能不定时定量。把吃饭叫「药石」,就可以收到「定时、定量」的效果。把吃饭叫做「药石」,这是「方便法门」,并不是说佛教完全不懂得「美食」,其实最懂得「嚼菜根」之乐,最能享受健康自然食物的是佛教徒,因为素食最为清香、可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pujeep.com/jptp/13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