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从吉普到凤凰叁

我们可以理解工人们的激动心情,但严格地说,处在起点上的事业,还远远谈不上“辉煌”。造轿车不能光凭热情和干劲,更需要的是严格的科学精神。在这个大放“卫星”、大唱高调成风的年代,上海汽车业的工人们终究还是富有理智的。

年1月中旬,两辆凤凰牌轿车由火车运送到北京。2月15日,第一辆银绿色的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上午9点多,周恩来总理检阅了轿车,还坐进车里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总理十分高兴地同驾驶员等握手留影,同时也留下了一句语重心长的话:“还是水平问题啊!”

总理的话沉甸甸地敲打在众人心坎上。激动过后的人们开始冷静思索:光能造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造出高水平的车。怎么样才能改善性能、提高质量、解决“水平问题”呢?

从北京归来后,各主机厂便汇合在一起,召开“诸葛亮会议”查找问题和原因。问题找到了,发现第一辆车底盘不坚固,第二辆车行驶途中声音大等质量缺陷;原因也找到了,一致认为是因为当初选型没选好、对样车没有经过科学试验,所以是属于先天不足。而且,靠简单测绘敲敲打打地造车,从科学角度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搞试制。

于是得出了结论:选样车时一定要慎重,要搞就要搞更加先进的。

年上半年,厂里进入新一轮轿车试制。汇集各方意见,几乎都主张仿制性能好、结构合理、技术档次高的德国奔驰轿车。各主机厂于是一致敲定,以年德国产的奔驰S轿车为参考样车,进行仿制。

轿车世界也是山重水复,奔驰技术无疑代表着世界轿车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巅峰。这样的高峰岂是可以轻易登上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得知这一消息,很为上海担心:这次试验会不会失败?因此建议,还是仿制苏联的伏尔加轿车好。

苏联的“伏尔加”当时正在海南岛试车,苏方答应试完车可以给上海提供全套设计图纸和样车。以后还派了一个专家组前来考察指导。担任这个专家组组长的是苏联汽车界权威奥斯比扬院士,他来到上海汽车装配厂实地一看,不禁一阵摇头、又一声叹气:这样的场地和设备能造汽车吗?造造玩具汽车还可以,仿制奔驰车简直是在开玩笑。

也是出于对上海负责,他语气肯定地说,即使在工业比较发达的苏联,他们也不敢选“奔驰”作样车,何况你们中国还刚开始搞建设?

苏联专家的话,究竟听不听?听,就去仿制水平一般的“伏尔加”;不听,就只有知难而进,仿制高水平的“奔驰”。这件事成了一个难题,试制组里议论纷纷,举棋难定。但几个造车的领头人蒋庆瑞、何介轩等坚持不轻言放弃“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选型方针。最后拍板,按既定的方针办——仿制“奔驰”。

这是一个崇尚讲志气的年代,他们表示一定要造出一辆“争气车”。

他们借来了两辆奔驰车,一辆作样品,一辆用来拆解。整个行动由内燃机公司牵头,组织全行业几家主机厂共同来攻关。上海内燃机公司负责试制发动机,郑兴泰汽车机件制造厂负责造变速箱总成,试制底盘总成的任务则分派给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制造厂完成,各零部件专业厂分别试制有关零部件,最后由汽车装配厂负责车身试制和总装。经过一番过五关、斩六将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年9月30日——共和国国庆10周年前夕,新一轮试制的凤凰牌轿车诞生了,第二天,便光彩夺目地出现在国庆节的游行队伍里。

同年10月上旬,奥斯比扬率领的苏联专家组再度来到上海。这位专家不抱陈见,尊重事实,当他们在汽车装配厂试开了两辆新凤凰轿车后,他终于坦然承认,上海新“凤凰”超过了苏制“伏尔加”。面对上海汽车同行,奥斯比扬代表专家组表示了出自内心的敬意和祝贺。当时一机部副部长张逢时到厂里视察时,也高兴地说:真是草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喜欢老爷车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pujeep.com/jptp/104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