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下的反思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吃野

白癜风初期症状表现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708/5527034.html
导语中国人为什么对野味情有独钟?17年前引起SARS疫情的元凶是食用野生动物,而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元凶,有说法也是因为“野味”,这也就意味着,野味带着相似的病毒卷土重来报复人类。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吃野味的文化居然是从娃娃抓起的。近日,有人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动物小百科》中发现了关于吃野味的不当表述。此次引发争议的内容为《果子狸》一文,文中称“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贵原料,可以医治烫伤,皮毛可做皮手套,尾毛和针毛可制成毛笔和画笔……”此内容曝光后,众多网友讽刺其“野味要从娃娃抓起”,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文中果子狸的配图成了浣熊”。面对质疑,武汉出版社回应称:《动物小百科》中的确存在着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已第一时间通知全国各销售网点全面下架该书。为什么要吃“野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人为什么对野味情有独钟?“进补”食疗文化作祟,宣扬滋补的效果中国人贪吃野生动物与“食疗文化”紧密相关。根据古代医书记载,几乎世间所有动植物都可入药,包括动物的器官、粪便、精血、皮毛等。中医理论认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而这种食疗文化对国人影响深远。比如在生活中就有不少人信奉“以形补形”的谬论,吃蛇胆可以化痰明目,吃鹿肉能滋阴壮阳、强身健体,吃穿山甲能祛瘀散结、活血通络,吃猴脑变聪明事实上,这些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如今,这种“进补”文化也越来越走向极端,几乎所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都被视为绝佳药物和滋补食品。其实,吃野味不仅达不到滋补的目的,反而会给健康带来伤害。因为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大多阴暗潮湿,这种环境特别有利于各类细菌病毒的繁殖。一般来说,越是生长在潮湿、污秽环境中的野生动物,譬如鼠类、蜥蜴类、蛇类等,身上携带寄生虫、细菌、病毒越多,对食用者的危害也越大。不少人吃了野生动物,这些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多种疾病,比如狂犬病、结核病、鼠疫、炭疽、甲肝等,可谓得不偿失。烹饪成熟食,便无安全隐患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许多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都受到污染,身上携带或体内潜伏的细菌很多,这时候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进入动物体内并不断累积。另外,野生动物年龄越老,带病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如果肆意食用野生动物,容易惹病上身。再加上卫生检疫部门难对野生动物进行有效监测,许多疾病的病原体会在对野生动物的捕猎、运输、饲养、宰杀、储存、加工或者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引发各种传染病。很多人以为只要煮熟,什么病菌都能消灭,食用肯定没问题。但是,有研究表明,许多寄生在动物肌肉、血液、内脏里的病毒、寄生虫,一般的烹调方法根本无法消灭。总之,一旦食用野生动物就有很大机会接触到人类未曾接触过的病毒,并给予病毒入侵人体的机会。野生动物身上的营养成分更高一筹其实“野味”和“家养动物”在营养价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说,野生动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与人工饲养无差异,而且一些动物的内脏,如甲状腺、性腺等还含有一定激素,人吃多了会有副作用。有的人之所以热衷于吃这些东西,其实根本原因不在于是否好吃,而在于它们的稀缺性。我们想象一下,若猕猴满街都是,而所有的猪都生活在深山里,那么这时的猪肉在这些人看来将是何等的美味。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总觉得物以稀为贵。只要这些物品戴上纯天然、无比珍贵的帽子,一定会迎来抢杀。吃“野味”更是权贵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吃什么”依然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通常按照食物的品质和成本赋予其差异化的符号意义,稀缺的食材、考究的工艺共同成就了某种食物在等级化的食物金字塔体系中的高等地位。从这个意义而言,稀有动物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具备了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能够吃上稀有动物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能够享用到这些美味的大都是非富即贵的“上等人”。说白了就是虚荣心在作怪。而正是这种虚荣心大大增加了人类接触到未知病毒的几率,同时又因为食用它们给了病毒入侵人体的机会。两次疫情爆发,非典怪果子狸,新冠肺炎怪蝙蝠,人类总是善于把黑锅甩给不会说话的动物,但其实根源在于人类本身。希望这次能通过法律缝上人们吃野味的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1、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食物2、禁止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3、禁止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这样一来,无论是野生动物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会一并列入法律惩处范围。或许会有人对此不认可,难道吃个“野味”也犯法?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正是由于那些在餐桌上图个新鲜的炫耀心理,恰恰给买卖提供了原动力。事实上,那些野生动物之所以能长久生存是因为在整个自然界没有很多天敌,但人类的贪欲正在吞噬这些生命。这次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只是给人们划下了法律的“红线”,但我们也要很清楚地意识到,若想要彻底消灭滥吃野生动物的行为,仅依靠法律条文是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执法,还要让人们自主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再加上整个社会的监督和公益保护行动一起,才有可能斩断野生动物病毒传人的可能。参考来源:鲴/弧历山六《食相撮盘》殷大《你可知道懒吃野味会闯大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pujeep.com/jpsj/13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