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章被救的孩子不跟爹妈回家吕兵只好

一个小县城,消息传播是很快的。一些反对用孩子供蛇的人,听到消息,也纷纷来到广场庆祝。

一位老人出来说:“吃人的蛇,那是什么神啊?那是妖。现在,妖孽已除,我们应该感谢这几位侠士才对,你们怎么还埋怨人家?”

一些刚赶来看情况的猎户、樵夫、渔夫,纷纷鼓掌叫好。

那些支持供蛇的人,和这些人发生了争吵,继而发生了肢体冲突,有人已经抄家伙,要械斗了。

县太爷出面说:“不可闹事,不可闹事。听我说。”

民众这才安静下来,听县太爷说。

县太爷说:“这些蛇妖为害一方,以前,我们没有力量去除掉它们,只能任由它们胡来。今天,这几位侠士,已经为我们除掉了蛇妖,我们再也不用用童男童女去祭它们了,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要感谢三位侠士。你们看,人家又是神猿、又是神雕的,一看就知道是得道高人。我们应该为他们披上红花,骑上大马游街。”

姬无弃说:“少整那没用的。想想下一步怎么办吧。”

县太爷说:“下面,我宣布:现在最重要的是,上午领了赏钱的人,抓紧时间把钱送回来,把孩子领回家。”

这十八家领了赏钱的人,都不愿意把到手的钱拿回来。但是,又不敢跟官府硬杠,只好极不情愿地把钱拿回来。

领孩子的时候,一个叫陈三的,大声呵斥他儿子:“没用的东西,本来,两银子都到手了,结果又飞了,我等这笔钱好几年了。你说我养你图个啥?浪费衣服浪费饭。”

12岁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了。这位姓陈的小孩子也不回话,跑到吕兵面前跪下:“大侠,我不回家,你收我作徒弟吧。我帮你扫地、洗衣服、做饭,这些活儿我都会做的。”

这个小陈这么一带头,那些童男童女都跑来跪下,央求吕兵收自己当徒弟。

一位姓谭的孩子说:“父母虽然养了我们12年,但是他贪图赏钱,把我们送去喂蛇,这个家,我再也不回去了。大侠,收我们当徒弟,带我们走吧。”

吕兵点了点头,说:“也只好如此了。”

……

下面,要处理青衣人。

县太爷和几人一商量,听说这还是天外来的,但是已经被废了,和普通人一样了。对怎么处理青衣人的事上,县太爷表示,就由老百姓讨论决定吧。

百姓听说蛇是他养的,恨得牙根直痒,尤其是那些猎人、樵夫、渔民恨不得一口咬死他。

而那位陈三,听说是他养的蛇,凑过来问:“大仙,看样子,这些人是饶不过你了,你把养蛇的方法传给我吧,传给我,你死了,我给你收尸安葬。以后清明、七月十五,我到你坟前去祭拜。”

姬无弃一把薅过陈三说:“这些蛇现在还没死透,我现在就让它吃你。”拎着陈三,撬开大蛇的嘴,就把他塞了进去。

这蛇死了时间不长,还有知觉,见有食物进嘴,就吞咽起来。可是毕竟它的身子没了,这边吃,那边就漏了出来。

但是,这场景,也是把一些胆小的人吓了个半死。那些支持养蛇的人,再也没人敢说话了。

……

那些受过蛇害的,被它吃了亲人的、吃了牲畜的,那些猎户、樵夫、渔民,都是蛇妖的受害人,这些人最痛恨蛇妖,他们建议,每人捡块石头砖块的,打死妖人算了。

县太爷说,别在城里打死,不吉利,弄到城外去执行吧。

于是,大家把他拖出城外,你一拳、我一脚,你一石头、我一砖头,硬生生把青衣人打死。

很多没排上号的人,又对着尸体一通打,最后打得血肉模糊,看不出人样儿了。

有人说,他死在这儿,脏了这块土地,找个地方埋了吧。有人说,他这种妖人,就应该死无葬身之地,把他扔进湖里喂鱼吧。

……

陈三被从蛇口中过了一遍,连伤带吓,半死不活,瘫软在地。贾楼罗拿出解蛇毒的药,让人给陈三敷上。陈三的两个邻居,还算有点人情味,抬着他回家去了。

这边,几人又跟县太爷商量蛇的尸身问题。

一位精通医道的老人说:“蛇,可以说浑身都是宝,用来入药,可以治很多病。”

于是,县太爷决定派了几辆马车,跟着姬无弃,去把蛇尸体拉回来,卖蛇胆、蛇肉。这蛇皮也不错,晾干了可以蒙鼓、蒙二胡,边角料可以当药材,一点都不浪费。

蛇肉运回来,百姓纷纷来买一块蛇肉回家吃。

蛇肉有治疗风湿、老寒腿,以及去除疮疤疖子的功效,家里有人有这些毛病的,也来买块蛇肉吃。

……

处理完了妖人和妖蛇,县太爷代表全县人民,感谢吕兵、姬无弃、还有那个受了重伤的贾楼罗,除掉了蛇怪,保一方平安,说什么要给他们发个红包。

姬无弃说:“这蛇胆和蛇珠就是最好的红包了,别的就不要了。”他和吕兵、贾楼罗分了蛇珠,就带着神猿,告辞而去,去找王玄微。

吕兵没那么洒脱。他这儿一下子收了18个小孩,得吃喝呀。他跟县太爷商量,卖蛇肉的钱,他收取一部分,给这些孩子吃穿之用。

再说,吕兵和贾楼罗,带着9个12岁的小女孩,也不方便。吕兵本来是算卦的,就起了一卦,算算这9位女孩怎么办才好,卦相显示,三日内,将有好结果。

两人商量了一下,这20人就先找个客栈住下,一来为贾楼罗疗伤,二来看看三日内有什么好事。

过了两天,城里来了两位坤道,也就是女道士(说明一下,唐朝时,男道士称为黄冠,女道士则称为女冠;后来,男道士称“乾道”,女道士称“坤道”。道教内部,没有“道姑”这一称呼。元末明初时,文史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发明了“三姑六婆”一词,后来演化为成语,其中三姑指的是道姑、尼姑、卦姑,从那以后,“道姑”就为逐渐成为市井中人对女道士的不太尊重的称呼。

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又在他的《朱子家训》中有“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一语。在这里,“道姑”就成了一种对女道士相当不尊重的说法。同样道理,佛教内部也没有“尼姑”这一叫法。)

这两位坤道,一位叫谢自然、一位叫焦静真,都是司马承祯的弟子。

提起司马承祯,那可不是一般的道士,他是道教上清派,说上清派朋友们不太知道,但是说茅山,大家就知道了,他是这一派的第十二代宗师。

而且司马承祯这个人文学造诣极深,当时与陈子昂、宋之问、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这些著名文人,被称为“仙宗十友”。

李白的大名,在中国是妇孺皆知。李白的成名,司马承祯是伯乐,是帮了很大忙的。

……

一个小城来了两位坤道,这是大消息。吕兵自然很快知道了,于是,他找到谢自然、焦静真,说了自己领养了18个孩子的事。9个男童好说,可是带着9个女童,那也不太方便啊。

谢自然、焦静真听了这话,二话不说,就答应这9个女童可以由她们来照顾。于是,吕兵也就松了一口气。

谢自然、焦静真带着这些女童,游历了两天,就回茅山了。

贾楼罗休养了几天,伤好了,也带着大雕,和吕兵二人,分头云游去了。

……

多年以后,为了纪念这次事件,当地人就把蛇生活过的地方,起了一个很浪漫、很有仙气的名字,叫“九龙潭”。

当然,全国有很多叫“九龙潭”的地方,名字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这里的这个“九龙潭”,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pujeep.com/jpnz/13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