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传染性疾病一直是人类的巨大威胁,在对社会结构造成重大打击的同时,也会引发“蝴蝶效应”,极大地修改文明的走向。
比如在欧洲数次反复,延续三个世纪的黑死病疫情(鼠疫),仅至年的首次大流行就夺走了欧洲万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同时,这场大瘟疫也使得原本死水一潭的社会转型隆隆启动,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科学破土而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相比中世纪的黑死病和年西班牙大流感,进入新千年第二个十年的现代医疗条件、技术和认知都有了质的飞跃。但任谁都没有想到,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竟然在短短几个月实现了全球大流行,截至年初,累计确诊达到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多国报告变异病毒感染病例,累计死亡二百余万人。
这场远未结束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对全球化进程、社会治理、发展理念、经济形态、教育科研、观念习俗等人类诸多领域带来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国际力量的实力对比进行了戏剧化的重塑,以“黑天鹅”的面目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程度。
对于教育来说,这次疫情的意义也许更为特殊一些。相比于其他领域在科技加持下的日新月异,正规教育中大规模的面授教学一直剪不断数千年书塾教育以及多年历史的班级教学的“脐带”,在模式和方法上始终牢不可破。
但从我国的实践上看,得益于近十年来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疫情发生后教育部果断决策的“停课不停学”所带来的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使得数十万所学校、2.8亿学生、万教师走上一条他们完全没有走过的路——暂时完全脱离现实课堂的在线教学之路,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线上大迁徙,为中国教育未来变革留下新的基因,搭建新的起点。
在我国取得“战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进入年冬季以来新冠疫情再次出现反弹迹象之际,再次盘点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其中,在线教学和智能教育是重塑中国未来教育的主旋律,“十四五”规划是在疫情重大影响下的变奏曲,IPv6规模部署完成阶段性任务唱响了未来发展的咏叹调,数据治理、信息化队伍建设则是疫情下重新获得审视加速发展的协奏曲……它们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年的壮美篇章。
Part1
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
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疫情封城,在新中国历史上还绝无仅有,这也应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一个人口超千万城市采取最严厉的防疫措施,形势之严峻已经超乎想象。
同样史无前例的,则是教育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充分考量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后所做出“停课不停学”的果断决策。实际上,只有熟悉中国教育家底的人才能拎得清这个决策背后的分量,数十万所学校、近三亿师生将在无法预估的窗口时间内,完全脱离现实课堂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线上大迁徙。
即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能否顶得住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替补”上场的在线教学能否撑到疫情缓解,当时每个人都捏着一把汗。
事实上,这场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初始阶段也的确是有些手忙脚乱。
比如大量师生同时直播、点播和下载资源,高峰时段出现网络拥堵,在线教学平台经常掉线“崩溃”;
广大教师缺乏在线教学经验,从线下到线上教学模式转变遭遇较大的挑战,直播时频频“翻车”;
中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上网课时经常跑神“溜号”,并且公网的绿色安全难以保证;
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陡增暴露结构性不足的瓶颈,难以满足学校和教师个性化需求……
然而,整个教育生态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是惊人的:
在网络保障方面,教育部协调工信部以及电信运营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共同做好学校和各级教育平台网络服务保障工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网络带宽、云服务能力、免费手机流量等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在教学平台方面,各平台在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扩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在线教学情况的需求实现功能的持续创新、快速迭代,很快就稳住了阵脚;
在教育资源方面,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海量优质教育资源;
许多教师经历了从抵触到尝试,经历失败,最终顺利开展在线教学。一项高校在线教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对在线教学抱有信心,并愿意在疫情后继续开展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而基础教育、职教的老师对于在线教学的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对于学生而言,在线教学虽然少了线下的面对面,但学生与老师的